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3-18 05:06:3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襟、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襟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4.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 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C.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 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 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其外。

C.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 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 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 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4. D歪曲原文意思,虚设因果。

5. A作者举竹林七贤的例子应是为了论证文化修养与人生品位趣味、人生境界相关。

6. C原文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4120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