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3-12 21:06:1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关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动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6.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

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人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摆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盼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苟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苟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6.B(把未然说成已然,应在奠定前加开始;同时原文是并列关系,此处却表述为递进关系。)

7. A(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错。它们混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原文是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里的其是指情感,而不是情感、观念、仪式。)

8.D(这种观念又恰恰与儒家一致的说法错误。此处的这种观念指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恰是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甚至解脱和否定,显然这与儒家是完全不一致的,而原文中所说的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一致的观念是指庄子的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所以D的说法是张冠李戴,前后矛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3996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