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5-25 16:25:5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15篇)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

  《月迹》通过对“月亮是每个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的观点。下面就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月迹》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月迹》阅读题原文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月迹》阅读题题目

  1.细读选段,谈谈你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3.请问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月迹》阅读题答案

  1.答案: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2) 答案: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

  2. 答案: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3. 答案:作者描写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滩上的月亮,美丽的月亮无处不在,成了幸福与希望、美好与安宁的象征。这样描写语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充满诗情画意。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重点: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美,追寻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材料,学生分组(月亮兄弟组和月亮姐妹组)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对吟月诗。

  教师预设1:上课前请同学们微微闭上双眼,听一首歌。(播放歌曲)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师预设2:每当圆月挂在天空,总会引起我们无限的诗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豪情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看到月亮,你会想起哪些诗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整体感知,比寻月迹。

  1.初识作者。

  2.教师预设: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来说。)

  盼月(1—4)、寻月(5—30)、议月(31—36)

  3.教师预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 品味 欣赏”呢?对照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找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一边思考那时孩子们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个两字词语来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根据图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结:随着寻月足迹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寻月的过程正是孩子们获得满足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呀!

  三.品读佳句,赛悟月美。

  教师预设: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范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月亮兄弟:“款款”运用叠词,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态,款款而来,

  多么优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长了腿”拟人手法,一个活泼可爱的月亮来到我们面前。

  B.“哦,一个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听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着,月宫应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应是美丽多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为喜欢月亮,所以才会有争执,这正体现了孩子们对美的热爱与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装进心里,心中有美那么一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个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发现美。

  F.“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月亮姐妹:拥有了月亮还不够,还想拥有天空,拥有美还不够,

  还要去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教师小结:说得太好了!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拥有了美丽的心灵,就可以去发现美,创造美。原来,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寻月的过程就是寻美的过程啊!

  孩子们心灵美好,所有可以发现美,这不正是纯真的童心童趣的体现吗?作者就是用这样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来表现儿童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四.争探月喻,竞抒月怀。

  1.“月亮是个好。”在你眼里月亮又是个什么呢?如果问我,我会这样回答:······

  你也来说说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2.让我们共同欣赏月空,也用我们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对她的热爱吧。

  教师展示范例。

  请写下你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共同欣赏你们的佳作。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3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月迹》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迹》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月迹》阅读题:

  小题1:上文主要写了两件事,请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2:选段开始说“我们越发觉得奇了”,末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请分别写出“奇”和“满足”的具体含义。(4分)

  小题3:结合选段有关描写,体会“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个句子的含义(4分)

  小题4:“大家都觉得满足了,……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此时,如果“我”做了一个梦,我会梦见什么呢?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发挥合理想像,描述梦境的内容。(3分)

  《月迹》阅读答案:

  小题1:我们河中寻月;我们沙滩议月。

  小题1:“奇”指“月亮并没走”;“满足”指只要我们拥有了月亮,也就拥有了整个天空,拥有了所追求的美。

  小题1:“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小题1:不设统一答案。

  小题1:围绕着“月”这一线索总结中心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

  《月迹》答案分析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小题1:这是有关主题理解的一类题,要求学生紧扣文本的主题,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所阐述的道理。

  小题1:能体现“寻月”“得月”后的喜悦满足,能表现童心的发现力、好奇心即可。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4

  《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在结束了这一堂课的教学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以及听取听课教师的点评,我感觉我基本达到了上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此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不足:

  一、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更突出主次。

  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安排了很多的问题,希望能逐步引导学生去通读,理解全文主旨,但事实上,过多的问题反而混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无法分辨出到底什么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我希望课堂能够丰富多彩,结果却是有些过分“丰富多彩”了,过多的问题设置使得很多内容都有些“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去挖掘一些精彩内容的内涵,如果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其实有部分相对浅白的问题是可以浓缩,精简一下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理解的,这可能会比我总结概括有更好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安排到重点的研讨上。

  二、在这堂课上还需要有个“精彩点”。

  一堂课45分钟,学生难免会有精神倦怠的时候,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中后期,有个让学生能兴奋起来的精彩点。而我在这堂课上,由于安排了过多的内容,就忽视了这个问题,整堂课都是以一个平稳的步子走了下去。其实在课文分析进入结尾部分的时候,有个让学生讨论“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起来的话,将会是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的内容,但是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安排好,这一部分只好留在了课后交流,收到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三、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时不能忽视合作学习。

  这堂课上我主要是以提问来引导学生,但是在学生思考时,我多以学生让通过自读、思考来解答问题,这样,虽然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我试想,如果能在这堂课中增加适当的小组讨论环节,可能会让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一部分不习惯举手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发言,应该会有更加精彩的想法出现,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远比让学生等抄老师笔记来得更为深刻。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5

  《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

  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第3节 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

  第5节——第21节 写“院中望月”

  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

  第22节-第24节 写“杯中饮月”

  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 月亮入心

  第25节-第29节 写“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第30节写“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盼望” ——“失望” —— “羡慕、嫉妒、争执” —— “越发觉得奇了” ——“都觉得满足了”

  五、赏析语言

  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示例:

  第五节:“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银银”写月亮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只有小孩子才会这么表达。

  六、深入研讨课文,挖掘其内涵。

  1、 如何理解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和妹妹说“月亮是个好”?

  月亮是美好、圆满的象征,指月亮是个美好的东西,是个美好的事物。

  2、 “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解。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争着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3、奶奶最后说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你如何理解呢?

  月亮是属于我们任何人的公共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美丽的权利。

  4、“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像印章的主人一样,我们成了月亮的主人,我们成了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了天体,我们拥有了宇宙!这样一种气势真可谓气贯长虹啊!童心具有极为高超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喜爱月亮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

  这篇课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大多是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的主题,多是伤感之作

  和本文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实在祖辈的引导下共同赏月。

  (2)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泪、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伤感、悲凉的。

  (3)作品有意识的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其在寻月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灵的升华。

  八、思考文中奶奶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奶奶的指引”: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说:“月亮是每一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是一个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九、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发挥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太阳、星空、风、雨

  【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一、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吟诵诗句,揭题激趣。

  自古以来歌颂月亮的诗句举不胜举。于是我在课前便安排学生们整理吟咏月亮的古诗句,并背诵六句以上。所以一开始,我让学生吟诵诗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吟诵得朗朗上口。接着话锋一转,这么多诗句中有谁发现了,诗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进行吟咏呢?这一深入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次朗读诗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学生们畅所欲言,特别感悟突显。那么,一看题目“月迹”,你能猜出来什么呢?你猜对了吗?通过猜一猜的环节,试着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去考虑写作材料,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2、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3、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4、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时的确做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不过引路人。最大的亮点是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感情非常细腻,语言生动活泼,教学中还是注重知识的理解太多,积累太少。标点符号的运用应该涉及,让学生学会使用标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会引导发现对话中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为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7

  教学设计一

  (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教学设计二

  (一) 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 月 寻 月 院中之月——争执 议月

  (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月迹》。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说: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一、教材特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六个单元: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比较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月迹》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在整册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月迹》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神奇敏锐的想象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

  4、揣摩文中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难点是奶奶形象的特点及作用;“月亮是印章”的含义。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为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

  三、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个人独学感悟、同桌对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流程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感知“月迹” 寻找“月迹” 探究“月迹” 品读“月迹” 延伸“月迹” 。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迹》。

  (运用谜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2、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3、介绍作者

  4、检测预习掌握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感知“月迹”

  1、快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 学生独学:圈点批注

  2、围绕着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关于月亮的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三)寻找“月迹”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随着月亮踪迹的变化而起伏,同桌对学,完成以下表格。

  (四)探究“月迹”

  1、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月亮的内涵。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他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解读: “所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属于我们的”:每个人都有拥有美好事物的权利。 “印章”,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字画上、盖印所用的图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2、在孩子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他就是奶奶。我们来一起探究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找出有关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品读“月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语句,模仿书中 的眉批,做点批注。 小组群学,品读感悟交流 学法指导:找、析、结、问四字法

  ①找:问题相关的语句。

  ②析: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综合分析。

  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

  ④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我们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玉玉”“银银”等叠词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描写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现了月光的美及对月亮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 “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延伸“月迹”

  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关 “月亮”的诗句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七) 板书设计

  奇特想象 童真童趣 盼月 议月 寻月 (板书的设计,我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维眼中,月亮是诗情画意的写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张九龄眼中,月亮是对亲人及妻子的思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在张若虚眼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豪情壮志的书写;自古以来,月亮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嫦娥奔月”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寄托,随着 “玉兔”的成功着陆,梦想正逐步靠近,朋友们,还等什么呢,为心中的月亮而努力奋斗吧!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8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月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而《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当我确定上这一课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重点抓住一两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学有所获。于是,在这个想法基础上,我抓了三个突破口:

  (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线索,设计问题,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变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既让学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内容,又为课堂后面解决品读这个重难点突破节省了时间。

  (二)品味诵读,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长,又不容易处理,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让他们找自己最喜欢的“月亮”进行品味并有感情诵读,这样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补充,既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用读来突出表现文章的月光美、语言美、童趣美。

  (三)仿写句子,创造美感。“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语言美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从而在头脑中设立一个抽象的学习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直观有效的手段,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很快有效地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去。本节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

  2、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化难为易,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设置问题,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课堂快捷有效地解决学习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节课在解决处理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借助文章晰的线索,利用课件设置了一些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关于师生的课堂行为

  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赏析句子这一环节,学生赏析的很到位,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语言环节部分,小组活动部分不够充分,形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教学顾及的面还不够广,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还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对《月迹》一课的一些反思与总结。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我能从这些教学经历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帮助我成长,让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9

  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这堂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对这次赛课,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实属不该啊!

  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教师不应设置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习目标。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把握。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这篇《月迹》来说,将此定为目标的确是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问题2(勾画出文中体现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说明月亮代表着什么?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的设置欠妥。这一问题是根据学习目标二设定的,也就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现在想想才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们“寻月”这个线索,怎么寻,在谁的引导下寻,在哪里寻到的,为什么要去寻,以及在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指导学生学习从文章中寻找勾画关键词句,相信通过集合小组各成员的智慧,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而且还能实现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最后,经过仔细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感觉到这篇文章实属一篇美文,而这种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结合自己这次教学的失败和对课文的反思,认识到美文就应该美读。而今天这堂课,我却完完全全地抛开了“读”,没有让学生在“美读”中去理解、领会、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内在的“美”。这也违背了我们语文课需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学科特征。就《月迹》来说,倘若我能将“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即“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赏月”、“沙滩议月”这五部分中的任意两个环节,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

  此次教学虽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弱点很难,我现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0

  (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月寻月院中之月——争执议月

  (追求美)沙滩之月——满足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1

  教材简析

  《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月出于东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读课文,读后交流。)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2

  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2.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1.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

  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习,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1.《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3

  月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课前预习】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3.检查字词(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孩童们寻月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心理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a、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b、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寻月--赏月

  c、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孩子的心理:失望--争执--人人拥有--处处都有--竟是这么多--满足

  小结: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是寻找美的过程。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三)深入研讨课文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5、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提示:贾平凹的散文以朴挚著称,不但寄寓的情感是朴实、真挚的,语言的运用上也毫不矫饰。

  ①儿化音的使用。全文共有二十多处用了儿化音,使文章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

  ②叠词的大量运用。全文共有十多处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各处的月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如:“玉玉的、银银的”: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疏疏的”: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酥酥的”: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q-以感觉得到。“款款地”:仿佛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袅袅的”: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

  6、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提示: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四)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展开讨论

  (五)总结、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月亮的名篇名句。

  2.小练笔:我眼中的月亮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五、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5

  之一

  宁夏路第二小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

  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五、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 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TAG标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7626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