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5-21 21:25:1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4篇)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1

  文学阅读是语文考试的的重要考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4.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 _和____ ____。(2分)

  15.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4分)

  16.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4分))

  17、把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3分)

  18.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4分)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答案】

  14、地点和人物

  15、“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

  16.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17、句子略。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母亲爱孙子,也爱春天。

  18.晚辈尊重孝敬老人。长辈疼爱小孙子。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课堂实录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设计意图: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散步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明确: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1.介绍作者

  简介作者莫怀戚

  2.字词识记(投影出示)

  嫩芽(nèn)霎(shà)时拆(chāi)散熬(áo)过

  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委屈各得其所

  三、研读入境,把握主旨

  【设计意图: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1.两分钟速读课文,快速抢答: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学生读后抢答

  2.据抢答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莫怀戚一家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4.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啊!

  一家人相亲相爱、理解谦让,他们在阳光下、田野间的散步是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这才是天下最浪漫的事!

  文章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赞歌!

  四、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设计意图: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各赞所爱:

  “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板书:“我”---孝顺温和)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母亲——温和慈爱(板书:母亲——温和慈爱)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亲对我的信任。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孙子,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板书:儿子----聪明伶俐)

  A:“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妻子——温柔贤惠(板书:妻子——温柔贤惠)

  A: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小结: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相亲相爱”或“互敬互爱”(板书:相亲相爱)。

  课后小结

  我们感知了文章内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白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板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课后习题

  1.积累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

  散步

  “我”---孝顺温和

  母亲——温和慈爱

  儿子----聪明伶俐

  妻子——温柔贤惠、尊老爱幼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尊老爱幼。

  2.体会语句的对称美。

  3.理解课文中一些重点句子的含意。

  4.学习课文由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课文是如何体现尊老爱幼主题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句子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教程:

  一、由《思想品德》书上的与人交往应注意的礼仪谈,到家中既有老人又有小孩的时候你怎么办,引出课文《散步》。

  板书课题。

  二、抽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一下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并写出思考题:

  我在文中做了些什么?表达出我的什么感情?

  母亲做了什么?表达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妻子又做了什么?表现出她什么样的性格?

  学生读课文后,讲解一下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特别讲下各得其所的含意。 生齐读生字词。

  三、解决读课文时提出的思考题,抽学生回答。

  并概括出文章主题:

  尊老爱幼

  家庭幸福

  四、让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抽学生回答后,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感情的作用,并用之于作文。

  五、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自己喜爱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它。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句式对称的句子,体会对称美的作用。

  抽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原因。

  当有学生找出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就是整一个世界。时指导学生讨论其蕴含的含义:中青年人责任重大。

  六、小结全课内容。余下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后作业第三题进行比较阅读。

  附板书设计:

  我 劝说母亲 委屈儿子 背母亲 孝顺 尊老爱幼

  母亲 依从孙子 疼爱

  妻子 尊重丈夫 贤惠 家庭幸福

  景物描写 南方初春美景 暗含希望母亲身体好起来 尊老

  母亲眼中美景 暗含母亲对孙子走小路的理解 爱幼

  对称美 富有情趣

  末句:中青年人责任重大 赡养老人 抚养孩子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4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因此,我想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投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洗脚》,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5

  莫怀戚

  执教 白洋中学 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品味积累文章精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简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作者在选材上颇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有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得到了发扬光大。结合实际生活,体会身边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人文素养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二、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2、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能换个角度为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吗?

  三、 品味探究

  (一) 朗读铺垫

  1、指名学生范读

  2、学生自主评价,总结朗读要领。

  3、学生相互挑战读

  4、教师范读片段,学生评价。

  (二) 学法指引

  ① 教师示范,提问题,学生解答

  ② 教师引导学法 “问题探究法”

  (三)、深入探究

  ①学生分组探究学习

  ②全班集体交流

  交流引导的重点:

  A、理解主题,感悟亲情

  B、感悟积累精美语言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读文章《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到尊老爱幼。

  2、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尊老爱幼的故事、成语、谚语、俗语、歌曲、诗歌、美文。

  五、小结: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6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

  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7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文章不能只考虑到结尾对尊老爱幼主题的揭示,而是要让刚入初中的学生感觉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写得最美的段落应该是第四段,这一段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景物,色调明朗,感情愉悦,既表现了对初春到来的.欣喜,又体现了母亲熬过严冬恢复健康作者内心的喜悦。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篇七年级语文课文《散步》说课稿,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收获!

  《散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教版七年级学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教学这篇文章我准备用两课时进行,重点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写“袖、粼”2个生字,理解“分歧、各得其所”等词语,了解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情景。

  能力目标:在品味文中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细节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的生活态度,提高人文素养。

  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发自内心的产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充分体验,真正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以下思考: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以此作为情感的联结点,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加以最能撞击心灵的音乐渲染,孩子们很容易就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习本文的热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同学们,在这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情境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把想像到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学习步骤是先把这个语句用“一”画出来,再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并将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是角色表演,情感体验,读出意蕴。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好角色,读出扮演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表演时尽可能多得用上文章中的语言,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也可以向剧中人物提问题。并评选出最能体现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优秀小组。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抓住“责任…‘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将自己内化的东西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读书时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为他们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所以学习这篇散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升华主题

  1、同学们,由这个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你是否想到了和谐社会呢?以“在我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或以“和谐社会需要….”为话题进行交流。

  2、真情行动,建设亲情。亲情不是声情并茂的诉说,更应落实到行动。回家以后,同学们为要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情:洗洗脚、聊聊天……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反映记下来。

  【该环节设计,开阔了视野,升华了主题,还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用爱来营造家园,用责任来回报社会!】

  四、板书设计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妻子 爱

  世 界

  儿 子

  爱幼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9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第一课(《散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笔者在带领学生解读此文时,一致发现文中有一处用词欠妥。

  为了准确地解析,请看该文倒数第二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细心体会,不难发现上文中“我想拆散一家人”中的“拆散”一词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对“拆散”解释为“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并举了“拆散婚姻”和“拆散联盟”为例。可见就词义的感情色彩而言,这是一个贬义词。而文中作者的本意显然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想把一家人暂时分成两路走而“各得其所”。这种尊老爱幼的想法不用说是褒义的,而“拆散”一词用在此则违背了语境的要求,显得极不相称,如改成中性词“分开”就避免了这种尴尬。

  据此,笔者以为把“我想拆散一家人”改成“我想分开一家人”,就比较符合语境,且更能体现“我”的这种想法的本意。以上系笔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愿与作者商榷。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美读课文

  读美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一篇美文能激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火花。美读要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重音、认知文字、感受音韵、体味词语、领悟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充满情致、声情并茂、拨动心弦。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范读。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这是一个故事。

  2、这是一个家庭。

  3、母亲是这样一位

  4、“我”是这样一位

  5、妻子是这样一位

  6、儿子是这样一位

  师明确:1、这是一个一家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

  2、这是一个和睦的、幸福的、温馨的、尊老爱幼的家庭。

  3、慈祥、充满爱心、体谅儿子母

  4、“我”是一位孝顺的男子汉。“我”是一位有责任的男人。

  “我”是一位既孝敬老人,又疼爱儿子,还对妻子有感情的人。

  生:妻子是一位贤惠的妻子。

  5、妻子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人。妻子是一个贤惠、通情达理、体贴丈夫,关心老人,关爱孩子的好妻子。

  6、儿子是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

  五、美点追踪

  品美文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也就是所谓的“美点追踪” 。就是找出课文中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最强烈的美感、给人最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即美的绘景、美的语言、美的表达、美的修辞、美的结构、美的个性、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散步》美在。理由是。

  文章的美在。理由是。

  教师举例:

  《散步》美在文章的标题,理由是以小见大,以散步这样的小事来反映大主题,通过一家人田野散步来写亲情、使命、责任。

  教师归纳:

  1、文章的开头美在开门见山

  2、文中的散步美在诗情画意

  3、景物的描绘美在生动形象

  4、儿子的语言美在天真童稚

  5、深爱的情感美在生活细节

  6、我们的一家美在幸福温馨

  7、文章的结尾美在主题升华

  8、故事的内容美在细节描写

  9、文章的句式美在精妙比较

  10、句式的结构美在对仗对称

  六、妙笔生花

  欣赏美文能激发我们自己的情感体验,请同学们用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达母爱情深。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妈妈的美点:(要求句式整齐,语言生动。)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11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散步》是一篇展示人间真情的散文。本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课文抓住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含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根据“缘由——过渡——入题——波澜——波又起——收拢作结”的思路展开。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互敬互爱的情谊。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仔细撺摩文中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含义如何理解?

  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作品中关键句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型的题目,同样不能孤立地断章取义,应该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主旨来考虑。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眼”,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读懂”课文。

  参考答案: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对家庭应当有一种使命感。

  例题二:“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解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为了表达中心的需要,作者可以调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中心更深刻、更感人。“我”之所以要鼓励母亲去散步,因为母亲生命的力量已所剩无几了,让母亲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中走走,使她增长生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对母亲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啊!

  参考答案: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课时训练]

  一、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

  a、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拆 ( )幼 ( )熬 ( )

  a、b、c、

  折 ( )幻 ( )遨 ( )

  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b、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c、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四、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 )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 )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 )

  d、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

  五、阅读下列三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 ) 一霎那( ) 水波粼粼( )

  2、解释成语“各得其所”并造句。

  解释:

  造句: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①

  ② ③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① ②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8、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小龟回家

  ⑴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⑵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 (闪动、流动、跳动)着七色伞。

  ⑶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⑷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 (要求、请求、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⑸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⑹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 (闪动、流动、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⑺“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⑻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⑼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里,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⑽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⑾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⑿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而妻,真的流泪了。

  9、下列加点字注着正确的一项是 ( )

  涟漪 依偎 粗犷 妩媚

  a、liányī wēi guǎng wǔ b、liányí wēi guǎng wǔ

  c、liányī wēi kuàng wǔ d、liányī wēi guǎng wú

  10、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1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儿子关心、爱护小龟的句子。

  12、文章结尾写“我”“要流泪”、“妻,真的流泪”,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13、《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 ,流露出对生命的 ,强调的是一种 的精神。《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 之情。

  (三)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不,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楞楞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幅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

  14、给加点字注音。

  脚踝( ) 煞车( ) 蹒跚( ) 讷讷( )

  15、解释词语。

  蹒跚: 讷讷:

  16、比较阅读。

  (1)课文以“散步”为题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本文是以“三代”为题是因为 。

  (2)《散步》与《三代》的相同之处在于主人公都是 ,内容都与

  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题突出了为人子女应 ,后者则突出了主人公的 精神,选材上两者都是通过 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7、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一、b 二、略 三、a.熬:忍受,耐苦支持。 b.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c.委屈: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 四、a.× b.√

  c.× d.× 五、(一)1.qí shà lín 2.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 ①母亲听我的 ②儿子听我的 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

  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6.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7.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8.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二)、9.a 10.流动 央求 跳动 11.“小龟不吃饭,饿吗?”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 “送小龟回家吧” “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12.因为我和妻子见到儿子放小龟回家后的兴奋、欢呼。感受到儿子的纯真、善良,既高兴又激动。做母亲的更善于动情,所以“妻,真的流泪了”,而我则“要流泪”。 13.和谐关系 使命感 理解和体谅 思家 团聚(三)、14.huái shā pán shān nè 15.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的样子。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16. ⑴表现三代人之间的和谐、融洽、血肉交融的关系。 ⑵中年人 表现亲情 孝敬长辈 牺牲 细节 17.略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12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

  分歧(qí)霎时(shà)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三、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答:“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答: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二)深层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答: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答: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三)语言品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1)有的浓,有的淡。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5)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小结】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写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四、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环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现亲情

  五、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13

  课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多媒体投影“散步”)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节。

  学习第一节:多媒体投影第一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节)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读体味作者的创作,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既让学生猜想,自然给以一定时间。对开放性的问题,不仓促评价。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追问: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1)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也就是有举轻若重感觉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沈江峰《主体阅读的实践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托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五、拓展:强化发现

  1、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且放杜鹃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师: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铅笔”。你能否也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读与写结合,同时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六、比较:验证发现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和《散步》进行比较阅读。

  师:《三代》与《散步》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从情节、主旨、写法和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三代》的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师总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八、作业布置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三、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板书文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汉字注音:

  fēnqíxìnfúchāisàn

  霎时水波粼粼嫩芽

  熬过

  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各得其所:

  不知所措:

  委屈:

  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分歧信服拆散shàlínnènáo

  ⑵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加粗表示重读)

  3、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三、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

  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祖孙三代人;

  ⑶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⑷老年人、中年人、少年;

  ⑸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

  教师在同学表述的基础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

  ⑴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⑵爱是桥梁,爱是纽带;

  ⑶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⑷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⑸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

  ⑹互相爱护、尊重、体贴的一家人;

  ⑺幸福家庭;等等。

  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

  2、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行“美”点追寻。教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

  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

  3、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入探究。

TAG标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7349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七年级语文《散步》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