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闺情》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12 09:09:3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闺情
作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试题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答案:
(1)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翻译赏析

《闺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落星稀眼看东方就要发亮,一夜未睡孤灯还摇曳着昏光。
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谎。
注释
1.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2.不忿(fèn):不满、恼恨。一作“不问”。
3.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

【作品鉴赏】
《闺情》写室内景色氛围,烘托了闺中思妇彻夜难眠的深层心态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述环境并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月落星稀,月亮已经快要不见了,天马上就亮了,星星也非常稀少,这样的夜色并非心旷神怡,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愁和伤感。然后诗人将视角由窗外逐渐移向窗内,一盏孤灯和不能入眠的女主人公兀自相对。诗人并未直接诉说女主人公的不眠是因思念的缠绵,而是从侧面描写“月落星稀”的天色,以及女子深夜不眠的场景,所以就多了一些委婉曲折之致。“孤灯”,说明了众人皆睡而女子独醒,暗示女子必是心有所思。“孤”字更是对女子孤寂的心境起到了深刻的暗示作用。
上面的两句可谓静之极矣。万篇俱寂,众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只有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到了第三句,写了一个动静之间的转折:女子起身张望动作。“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不忿,是一个十分口语化的词,女子那一刻的恼恨是没来得及掩饰、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用口语来表现,就比雕琢过的书面语更传神、更贴切。在这一瞬间仿佛能看到女子皱起的眉头,或者嘟起的小嘴。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儒家传统的诗教讲究“怨而不怒”,方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此诗这种表里两面的写法,恰是这种旨趣。

《闺情》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
这首诗借助景物和氛围来暗示情绪,使得情绪的幽深缓缓展开。前两句用有着一致意味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用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画,使得诗意活动了起来,由“静”而“动”,再转入“静”,在结构和意蕴上都起了波折,有了变化,整首诗就此生动完整起来,添了许多“生气”。诗人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读者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这首诗尾句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初读李集,苦于平熟,遇其时一作态。即新警可喜。如“月落星稀天欲明”云云,何其多姿耶!
近人·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披衣”二句,不怨良人不归,却咎鹊语无验,与施肩吾《望夫词》“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皆用意温厚,婉曲相似。

作者简介

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289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闺情》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