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家乡的风俗》教案

教案 时间:2023-02-25 11:01:4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出示课件5】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板书:编写提纲)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10分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4.写作注意事项:

  ①不少于400字;

  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

  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5分钟)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板书内容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家乡的风俗》教案2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家乡的风俗》教案3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书:家乡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4.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详略得当。作者老舍先生用通俗易懂、富有“京味儿”的语言,对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句把藏戏的特点写了出来,接着详写藏戏的由来,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

  5.说说你在本次习作中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板块三梳理思路,指导习作

  1.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风俗。

  (1)要想写好家乡的风俗,得要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

  (2)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4)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等细节。

  (5)注意观察的顺序。

  2.指导写法。

  (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3)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4)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板块四自拟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课件出示:

  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将哪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具体介绍?

  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

  【设计意图】写好作文,要选取合适的素材,要有清晰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的能力。

  第2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修改自己的作文。

  3.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范文赏析

  1.范文赏析。

  家乡的春节

  杨晨曦

  照家乡的规矩,从腊月初一就开始新年的预热了。腊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大家都在这天熬腊八粥,里面的食材丰富极了,让人闻到就觉得心里暖和。

  在过年前,孩子们都喜欢提前准备自己过年时要用的东西。第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买的花炮或鞭炮,尤其是男孩子,一买一大包。第二种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又甜又红的枣,只要大人一买到,小孩就一抓一大把。

  终于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鞭炮声接连不断,年味浓浓。街上卖东西的也多了,尤其是糖和瓜子,孩子们也开心多了,到处是欢声笑语。

  虽然别的地方一般是除夕当天才贴春联,但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八便开始了。人们喜气洋洋地一边贴着春联,一边哈哈大笑,显示出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终于到来了。这天晚上,鞭炮声比以前多了许多,每分每秒都在响,人们穿着新衣,做着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外出打工的人,除了万不得已,必定会回家吃个团圆饭。这天晚上吃完饭,人们便忙了起来,烧香、磕头、拜天、拜地,一刻也不停。一切活动结束后,除了很小的孩子,一家人都要守岁,听说这么做可以延年益寿。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都要去拜年,互相表达新年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六,多数商店都已经开张。这天也是我最不愿过的一天,因为家里每一个干活的人都要出去干活。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又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晚上,人们去城里看灯会,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各形各色,各不相同。人们看完灯会便匆匆赶回来,因为大家都要点蜡烛、闹花灯,整个村子火红一片,真是一片灯的海洋。

  就这样,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就结束了。人们各忙各的,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孩子去上学,大人去上班,一切就又恢复了平静。

  2.教师点评:小作者以时间为序,将春节从“腊八”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元宵节,将家乡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设计意图】展示优秀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取长补短,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板块二完成习作,学会修改

  1.学生根据所写的作文提纲,完成习作。

  2.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3.学生交换欣赏习作。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完善习作。

  5.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6.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9654;教学反思

  指导作文,要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构思与众不同的题目,告诉学生一篇好的文章,题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今后习作定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美文欣赏环节,教师朗读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掌握写作方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让学生明晰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

  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文章哪些方面需要修改。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修改,让学生学会诊断,学会创新地修改。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fanwen/jiaoan/3694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家乡的风俗》教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