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关于秋天的作文

精品作文 时间:2022-11-19 13:09:02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关于秋天的作文》【第一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题记

  秋天总是拖着缓慢的步伐,姗姗而来。在无声无息中度过。曾有人说,秋风是残酷无情的,残了一地地黄叶,吹落了果实。如果不是秋风吹落了一片片黄叶,是不是将要被冬风撕裂?如果不是吹落了一地地果实,是不是将要被黄昏践踏?秋风既是生命的结束又是生命的延续,散落一地的种子,孕育了生命的胚胎,等待来年。一个人徜徉于秋雨中,半是雨水,半是泪滴,诉说着内心的苦涩,淋湿了我内心的焦躁,便等下一份凄清。秋虫昵喃,花草缄默,似乎在于同喜同悲。秋天来了,成熟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压弯了树枝,沉甸甸的。她不是自我陶醉,更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静待她的下一轮命运。试想着历经磨难来的成功,历经风雨,拥抱阳光。

  散落了一地的叶,空中的叶,打转着。恋恋不舍的离开那生长一季的枝。秋叶哀叹着自己苦短的一声,为人们人们捧出了一季的清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故乡的秋更是一个小小的配角,如此的淳朴,不善言辞,只有一颗平常心,有的是一块蔚蓝的天,空旷的土地里人们忙碌的背影,一抹夕阳,那是最完美的画。秋夜,路灯开始亮着,被月儿看的害了羞,知趣的熄了。

  一条小溪涓涓的流着,带着银带,一闪一闪的,让人身临其境于荷塘月色中,流连忘返,超凡脱俗。我喜欢这样的静夜。秋,只是带着淡淡的秋意,缕缕疏疏的凄清,却可以在其中找到自我,平和心灵。

  高三:成航

  

  点评:文章有理有据,说服力强,突出人物个性,上下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首尾照应,结尾点题,突出中心思想。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力丰富,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生动活泼,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品的构思是巧妙的,文笔也是简洁流畅。想象大胆,富有创造力,文章读起来新颖奇特极具吸引力。

  总体来说还不错,语言简洁明了,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加油。

  点评老师:孟祥琦

《关于秋天的作文》【第二篇】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诸如李白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元萨都刺有五绝云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唐朝诗人马戴更把这种愁绪推到极致,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羁旅他乡,忽见落叶纷披,秋气袭人,孤灯独坐,情思顿生,纵使少年也添老。空园白露,孤壁野僧,极为清寒寂寥之境,沧桑至极,欲说还休。杜子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常年在外,忽逢秋叶飘零,联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时节,失落的人生,他的满腔愁绪劈空而来,万里与百年,无涯的空间与飘渺的时间,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尽付昏昏浊酒滔滔江水。他的《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时期,飘摇难料的身世,颠沛流离的老境,欲济无楫的失意,国难家愁与秋的荒凉冷落浑然一体,苍凉的悲壮,苍茫的愁绪,排山倒海,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正如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之际,诗人酬志无门,只能游于江渚之上,当他体验了底层的苦难,便获得了精神的回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秋霄日色胜春霄,万里霜天静寂寥。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不可追忆之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还有人生如梦不堪回首的浩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林逋则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抛开了浅盏低吟,唱起了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对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人王士祯则是独钓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其境旷世高古摄魂夺魄。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无情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唱响了嘹亮的秋的赞歌:刘禹锡有《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诗人杨万里则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云: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李白从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兴湍飞,秋高气爽宜人秋色直入笔底: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标志,成语老气横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却是成熟与老辣的象征,是清寒与寥廓的外显;是秋月朗朗,鹊桥飞渡;是枫叶萧萧,秋蝉默默。此刻,树叶完成了一个轮回,把自己交给大地,交给粗壮的根,在蜕变中孕育新一轮的成熟与丰收。因此,秋又是落叶对根的情思,是大雁对长空的向往;秋天的奉献是无私的,秋天给人的境界是深远的。

  田园诗人王维,隐逸山林之中,写诗画画参禅,每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对秋天的感悟刻骨铭心而又深入浅出,物态自然,意象空灵,情与景融,意与境谐,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组组山水诗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读了,心驰神往;看了,神与物游;品了,通会之境,人书俱老。《山居秋暝》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感慨于秋之空山的幽远空旷与寂静,禅意十足,归意可掬,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竹喧与浣女,莲动与渔舟。是诗焉?是画焉?是禅焉?似是又不全是。这是一幅世外桃源归隐图,沉醉于兹,心旷神怡,这种诗画禅俱佳的秋的去处,纵使贵族王孙,亦足以陶然可乐,而流连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点,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我却独爱着秋天,秋天是令人怀念的。与春天的浓艳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片落叶而阵阵讴歌!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处苍老而击节赞叹!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个细节而怦然心动!

  秋天,为你举杯!为你壮行!

《关于秋天的作文》【第三篇】

  走出来,冷了许多。刚从暖烘烘的屋里走出来,暂时还适应不了这么冷的天,所以冷风一钻进我的领子里我就被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突然就有点留恋室内的暖气。可既然已经出来了,就出去走走吧。

  踏在厚厚的秋叶上,听那沙沙的声音,很安静的气氛。蹲下来,细细端详这层秋叶。大都已经枯黄,干枯无比,十分脆弱。我拾起一片,稍稍用劲,轻轻一捻,它便粉身碎骨。我望着这秋叶,不由得心生感慨:

  唉,这可怜的叶。它一出生便肩负开花结果的重任,等到它的子女诞生时,它喜悦、它自豪、它失落、它寂寞。它喜悦:它辛辛苦苦孕育出的子女终于诞生;它自豪:这是它孕育出来的!;它失落:人们一点也不在乎它的功德与苦劳;它寂寞:就连它的子女也嫌弃它、抛弃它。唉,这可怜的叶。

  我轻笑。我也何时变得如此多愁善感?仿佛,只为这秋。

  我起身。有一秋蝶停在我手中,它仿佛能读懂我心中的落寞,久久不肯离去。我将那蝶置于手中,轻轻将它吹向蓝天。我抬头,向远处眺望。望它飞,飞向天涯海角。

  唉,这叶,这蝶,这金秋。

  眺向远方,一叶知秋。

  高三:张晓彤

  

  点评:全文整体轻松随意,但又意味深远,文章一开头以动态的形象带入,循序渐进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对于细节的处理十分到位,很有画面感。

  美中不足的是内容较少,让人意犹未尽。建议小作者可以从细节入手,丰富内容,加入更多的情感表达,使得文章饱满可读性强。

  点评老师:孟祥琦

TAG标签: 关于秋天的作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uowen/jingpin/1165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关于秋天的作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