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馆娃宫怀古五绝
作者:皮日休
绮閤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原文】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作者: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绮阁飘香下太湖中的绮飘二字下得十分精当,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是怎样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绮字状阁,飘字写香,无须描绘建筑规模,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仅此二字,就使馆娃宫的华丽,罗縠轻扬、芳香四溢的西施倩影便呈现在读者眼前,吴王夫差贪恋声色不能自拔的形态便跃然纸上。(4分)
(2)《馆娃宫怀古》前两句拿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表现作对比: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藏着诗人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2分,言之成理即可)《汴河怀古》先以尽道与至今形成对比,对自古以来的观点进行辨析,肯定运河之功。后用一个若字引出隋炀帝与大禹的对比,表达对隋炀帝荒淫生活的批评。(2分,言之成理即可)
翻译赏析
《馆娃宫怀古五绝》原文翻译及赏析(皮日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注释
⑴郑妲:一作“郑旦”,是历史上一位刚烈女子。她与西施一样,也是被越王勾践选中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之一。
⑵罘罳(fú sī ):也作“罦罳”。古代一种设在门外的屏风;设在屋檐下防鸟雀来筑巢的金属网。
⑶伍员(yún):即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后为吴国大夫。
【作品鉴赏】
《馆娃宫怀古五绝》通过描写昔日宫中盛宴、美人、歌舞场面与战火纷飞的场景对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这组诗总体上是说昔日宫中的盛宴、美人、歌舞已经被硝烟弥漫所取代。诗人用歌舞升平的场面与战火纷飞的场景相对比,以史实为据,但使用翻案法,“出奇立异”,不落窠臼。王锡九《皮陆诗歌研究》认为,古代文人中的隐逸者,发思古之幽情,“亦是好以议论为诗者”(方岳《深雪偶谈》)。比如第三首说烧残的蜡烛还为吴王夫差的悲惨下场滴下几滴泪珠,西施反不如蜡烛,没有一点悲戚的表现。这是反其意而用之。这五首七绝以第一首最为著名。此诗首句“绮阁飘香下太湖”,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这样,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个罗縠轻扬、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料到,就不言而喻了。次句“乱兵侵晓上姑苏”,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乱兵”,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犯上作乱”的越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发觉。一夜之间,吴国就灭亡了。
《馆娃宫怀古五绝》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明嘲勾践,暗刺夫差,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
这是令人震惊的历史教训。此诗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不可能不知。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游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汴河怀古(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
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注释
⑴舸(gě):大船。
⑵载到扬州尽不还: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⑶汴水:汴河,即通济渠。
⑷一千余里:通济渠长一千三百余里。
⑸此河:即汴河。
⑹赖:依赖。
⑺通波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的风景的事。
⑻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作品鉴赏】
《汴河怀古(其二)》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
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汴河怀古(其二)》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
《汴河怀古(其二)》全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不失为唐代怀古诗中的佳品
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当然,皮日休在诗中批判隋炀帝的同时,也不抹杀隋朝大运河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他在《汴河铭》中曾说:“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等诗句所表达的也有这样的意思。
【名家点评】
陆次云辑《五朝诗善鸣集》:开河同,而所以开河不同,语奇而确。
朱宝莹编《诗式》:首句言因凿此河,发丁滋怨,亦隋之足以取亡,翻起。次句言有此河水利可通,今日赖之,正承。三句开一笔,其意全在四句发之。(品)严栗。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编《中国文学史》:《汴河怀古》其二,在批判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也不抹杀他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把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有胆量的
作者简介
皮日休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皮日休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