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有为”与“无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2-12-17 17:07:4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有为与无为

卢忠仁

  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一般认为,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有为,道家、佛家包括禅宗主张无为。这里主要以儒、道两家为例作点分析。

  儒家主张有为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的观点是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救世,并积极用他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终其一生。儒家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至大至刚和浩然正气之说,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都表达了一种刚健有为、积极入世的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

  道家主张无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见,老子是主张无为的,但他的无为论不是最彻底的。他也承认有有为,他认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为达到有为。但总的来说,在有为与无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还是倾向、偏重于无为的。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他主张人只能晏然顺从于天,不能有所作为,也不必有所作为。这就是荀子批评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有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我们在思考这一矛盾时,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既要采取有为的态度,又要采取某种无为的态度,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互补,保持二者的平衡。一方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这是有为。另一方面,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老老实实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珍爱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违拗自然、破坏自然、践踏自然。这就是无为。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按社会发展规律来积极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可以叫做有为。另一方面又不要瞎折腾,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扰民扰世,避免无效的有为和有害的有为。这就是无为。坚持发展又不折腾,这就是有为与无为的统一。老子有一句名言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品味:治大国若烹小鲜。他的意思是说治国要象烹小鱼那样,不要随便乱翻动。治大国、烹小鲜是有为,不要乱翻、乱动是无为。

  在人的处世态度方面,我们同样要坚持有为与无为的统一、互补。一方面我们要自强不息,刚健雄强,积极入世,奋发向上,这是处世方面的有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是有所不为。在处世方面的无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淡泊名利,保持精神和心灵的清虚、超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无为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在有为与无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还是倾向、偏重于无为的。

  B. 庄子是一个 无为论者,彻底否认有为,无为是真正的目的。

  C. 治大国若烹小鲜表明老子对待治理国家方面的主张是既要有为又要无为。

  D. 庄子认为人只能顺从于天。而荀子认为无需发挥人的主动性,人应该有为。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为论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无为论主张顺应自然、返回自然。

  B. 孔子、墨翟、荀子主张有为,而老子、庄子主张无为。

  C.有为论和无为论大部分都是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D. 在人的处世态度方面, 既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做入世的事业;又要有精神上的空灵超然、淡泊虚静的精神情怀。

  3.根据文章有关信息进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向大自然进军中,我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积极利用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我们无需考虑他们的对立关系。

  C. 在处世态度方面的无为,来源于人的精神中的无欲,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D.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作者的观点是有利的有为和有效的无为要统一。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文第三段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是说要发挥人的主动性。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文第四段为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成分,选项夸大了合理成分。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通过原文五、六、七段我们可以分析:要摒弃他们的对立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2161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有为”与“无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