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燕歌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2-12-14 13:14:2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课堂衔接案

(一)作家与作品
  1.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2.边塞诗形成的原因
  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唐朝国力强盛,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不会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3.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4)描写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二)预习练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 旌旆 逶迤 功勋   碣石 塞草腓 玉箸 蓟北

(三)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课堂学习学案

探究主题

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一.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后巩固案

一、 诗歌鉴赏

从军行 王昌龄 塞上听吹笛 高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___________ 。两首诗都写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二、 诗歌鉴赏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睹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就内容和形式作一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三、补充:诗歌的形象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形象(意象)――形象(意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指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题目类型: 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课堂学习学案

一.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二.1.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课后巩固案

一、 ① 边塞诗 乐曲声 月色。 ②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二、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2038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燕歌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