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高考考点之文言虚词3》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2-12-11 09:14:0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高三级 语文导学案

20 周 第 3课时 课题:《高考考点之文言虚词3

编写人:丁晓军 编写时间:2022.1.2 使用时间:2022-1-18 学案编号:60 审核人:

组 姓名 组评: 师评: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因、于、与、则、者、之 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课前背诵】《兰亭集序》

一、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

⑵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

⑶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⑷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参考答案:⑴-⑶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依靠、凭借 通过、经由趁着等。⑷副词。于是、就。

2、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⑵青,取之于蓝(《劝学》)( )

⑶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⑸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⑹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

⑺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

⑻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

参考答案: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⑴-⑸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到对(于)由于等。⑹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⑺⑻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作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3、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⑵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⑶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⑷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⑹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参考答案:⑴介词。相当于和跟同。⑵⑶动词。给结交、亲附。

⑷⑸通假字。通欤。句末语气词,可表反诘或疑问。

⑹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4、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⑶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

⑸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参考答案:⑴-⑷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⑴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⑵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 那么就。⑶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⑷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⑸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5、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⑶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

⑷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

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

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⑼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

⑽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参考答案:⑴-⑷代词。分几种情况:⑴-⑶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有时或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⑷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⑸-⑼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⑸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⑹结构助词。档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⑺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⑻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⑼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⑽动词,到去。

6、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

4)此三者,吾遗恨也。( )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6 陈涉者,阳城人也。( )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8)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1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参考答案:1-2代指人、物、可译作的、的人、等;34用在数词之后,个、样;5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6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78主语之后,引出原因;910定语后置的标志。

【问题生成】

二、合作探究

1、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解析: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5、副词,于是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2、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 不亦乐乎?

解析: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与是构成复音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7、于:介词,可译为在

3、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解析: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固定结构,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

4、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解析: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2、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

四、课外作业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资料链接: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如前所述,多为句末助词,可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又如焉,可以用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哪里),也可用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焉:何必),也可用在句末(如微波入焉,焉:那里)。也有时作代词,相当于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未知生,焉知死?焉:哪里,怎么)。
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
  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往往就能推测出它的含义。以之为例:例①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第二三个之是代词,她(指燕后)。例②太后盛气而揖之,句末,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例③之二虫又何知,句首,作指示代词(这,此)。例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例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作动词,到去。例⑤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句中,是助词,相当于的。
六、利用特殊句式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者,也)、被动句(见为所受被于)、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等)]、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固定句式较多,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不亦乎(不也是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没有用来的例②军中无以为乐)。何为?(为什么例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拿/对怎么办?例④如太行、王屋何?)。所以(用来例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所以、因此例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得无(毋)乎(耶)(恐怕吧莫非吧例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何之有(有什么例⑧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唯)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例⑨惟利是图惟才是举)。为所(被怎么样,表被动。例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935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高考考点之文言虚词3》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