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说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2-12-07 13:14:5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说文》云:牍,书版也。所说的牍即指尺牍,是古代作为书写工具的木版,当时的牍通常长一尺,因而名之。

  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记载缇萦救父的故事时,说: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可见缇萦是用尺牍作为书写工具来上书皇帝的。再如《汉书》记载: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可见,西汉时尺牍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其使用范围较广,普通臣民上书皇帝可用尺牍,两国之间的外交辞令也可用尺牍。此时尺牍是指书写工具的实物形态,文体意义不明显。

  东汉时,尺牍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据《后汉书》记载,刘睦擅长作文,当世以为楷模。在其临终之时,汉明帝还令其做草书尺牍十首。这里所指称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的木牍,而是指某种文,具有文体意义。大约到南朝时,人们开始用尺牍指代书信。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在评论历代书信之后,云: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这个概念在后世一直沿用,尤其是明清,出现大量标明尺牍的书信选本,如《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等,都是当时的流行读物。

  在造纸术没有出现之前,人们的书写工具除了木牍之外,还可用竹简。唐代苏鹗曰:以竹为书笺,谓之简。时日既久,简也从书写材料演化为文体名称,成为书信的一种形式。后世人们将简与书并称,如魏禧认为简与书一也。

  文体意义上的简与尺牍完全相同,或者直接将二者连用,呼为简牍。自六朝以来,尺牍、简与书可以通称,但若严格辨体,当尺牍与书并称时,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古时史官大事书于策,小事载之简牍。作为书信体意义的尺牍也继承了这个特点。一般而言,尺牍的篇章较书短小。魏禧认为尺牍与书信的主要区别在于繁简大小的不同,相对书而言,尺牍往往是寥寥数言,情致足录的短章。另有一些文学总集,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选文的具体操作上都认为尺牍最主要的特点为行文简略,篇帙短小。如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说:尺牍者,约情愫于尺幅之中,亦简略之称也。《文章辨体汇选》既选书,又选尺牍,而所选尺牍绝大部分是数十字或百余字的短章,所涉及的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山水花月、饮酒期约、馈赠问候等琐细之事,很少涉及社会政治或学术伦理方面的大问题。如欧阳修《滁上与梅圣俞书》,虽题为书,而贺复征仍收在尺牍类中。

  古代人际交往中,尺牍是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人们在写尺牍时,可以随意抒写,不受拘束,往往能表露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古代出现了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特别是唐宋,尺牍更是得到士人们的重视。黄庭坚更是成为当时的尺牍名家。更有一些文人不治他事而专写尺牍,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选自《中国古代文体史话》,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尺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尺牍在西汉时是指一种书写工具,文体意义不明显;到东汉时,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具有文体意义。

  B.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中提及的尺牍和《说文》《文心雕龙》中提及的 尺牍意义相同。

  C.尺牍大概从南朝开始指代书信,尽管有时和书并称,但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尺牍的篇幅比书短小。

  D.尺牍是古代人际交往中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有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汉时期,普通臣民上书皇帝以及两国之间外交往来都可使用尺牍,尺牍的使用范围较广。

  B.尺牍自从出现书信的意义之后,后世一直沿用,明清以来,出现许多标明尺牍的书信选本。

  C.宋代欧阳修的《滁上与梅圣俞书》,虽题为书,但从其篇幅长短和内容看,仍然属于尺牍。

  D.唐宋时期,一些文人如黄庭坚专写尺牍,这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为尺牍,是因为古代所有的牍仅一尺长,但草书尺牍十首中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的木牍。

  B.《秋水轩尺牍》以及《雪鸿轩尺牍》中的尺牍是指书信这种文体,这两本书是明清时期的流行读物。

  C.从对尺牍的文体特征上看,魏禧和贺复征的观点相同;从对尺牍所写的内容上看,两人的观点不相同。

D.尺牍所写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饮酒期约等,一般不涉及社会政治或学术伦理方面的大问题。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810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说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